东亚社会发展研究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shfzyj zh-TW Mon, 18 Aug 2025 02:41:46 +0800 OJS 3.3.1.0 http://blogs.law.harvard.edu/tech/rss 60 “躺平”現象中的青年人口結構轉變與社會認同危機研究:以成都為例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shfzyj/article/view/243 <p>本研究以成都市18-35歲青年群體為研究物件,採用混合研究方法系統考察了“躺平”現象的人口結構特徵、社會認同機制及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成都青年人口呈現顯著的新移民特徵(非戶籍占比43.2%)和高學歷化趨勢(本科及以上41.8%),就業市場存在明顯的教育-職業分割效應(Cramer’s V=0.32)。實證分析顯示,青年群體普遍面臨經濟期望落差(期望月薪8,752元 vs 實際6,385元)和住房壓力(需23.4年收入購房),導致強烈的相對剝奪感(M=3.82/5.0)。關鍵影響因素分析發現,房價收入比超過10時躺平概率驟增2.3倍,工作強度呈現倒U型影響曲線,而社會支援可降低37%躺平風險。研究提出,躺平現像是青年在機會結構收縮背景下採取的認同管理策略,需要通過完善社保體系、創新住房政策和重構成功標準等多維度措施進行幹預。</p> 廖 俊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shfzyj/article/view/243 Mon, 18 Aug 2025 00:00:00 +0800 演算法調度下外賣騎手的縫隙生存與城市空間不正義現象研究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shfzyj/article/view/245 <p>在平臺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外賣騎手成為城市物流網路中不可或缺的“數位勞動者”。本文以演算法調度機制為核心視角,深入剖析外賣平臺如何通過資料邏輯與調度規則塑造騎手的勞動路徑與城市空間分佈。研究發現,平臺演算法通過績效評分、地理派單、激勵體系等方式構建出一種“效率優先”的調度邏輯,導致騎手被迫在空間結構中進行縫隙式生存,其勞動權益與時間掌控能力持續受限。與此同時,演算法強化了城市中心–邊緣的空間等級結構,形成新的“數位化空間不正義”。本文結合理論框架、資料建模與政策分析,提出應通過演算法透明機制、平臺參與治理、空間補償機制與跨平臺倫理監督等方式,實現平臺調度機制的結構性糾偏與城市空間的正義再構。研究揭示了數位平臺如何在技術治理名義下隱性再生產城市不平等結構,具有一定的政策啟示與理論價值。</p> 劉 辰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shfzyj/article/view/245 Mon, 18 Aug 2025 00:00:00 +0800 “35歲門檻”招聘限制對城市中年女性職場再入的隱性歧視作用研究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shfzyj/article/view/246 <p>隨著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對“年輕化”勞動力的持續偏好,“35歲門檻”已成為招聘制度中的隱性設限機制,廣泛存在於各類崗位要求中。該年齡限制雖然未被明文立法確認,卻在招聘實踐中展現出高度常規化趨勢,並通過制度與文化共同運作,對中年女性的職場再進入構成實質性阻礙。本文以交叉性理論和“理想勞動者”模型為基礎,分析年齡與性別如何在招聘流程中交錯構成結構性排斥,並進一步揭示主流話語如何實現對年齡歧視的文化合法化。研究指出,“35歲門檻”不僅限制了中年女性的再就業機會,也壓縮了其職業選擇與發展空間,體現了城市職場對非標準勞動者形象的排斥。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性別平等與勞動公平,需從制度改革與文化轉向兩個層面同步推進,對招聘規則進行反思,並重建對多樣化職業路徑的社會理解。</p> 謝 以舟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shfzyj/article/view/246 Thu, 14 Aug 2025 00:00:00 +0800 內容創作者文化立場對Z世代青年價值認同的影響分析——聚焦UP主影響力機制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shfzyj/article/view/247 <p>隨著Z世代成為網路文化消費的核心主體,內容創作者,尤其是UP主所承載的文化立場、情感導向與價值輸出,正在深刻影響這一群體的價值認同建構。本文聚焦Z世代青年在數位平臺環境中的認同路徑,圍繞UP主文化立場表達如何通過“信任感”與“互動行為”影響青年價值認同,構建了立場表達—信任/互動—認同達成的理論模型,並以結構問卷與深度訪談為依託,採用混合研究方法進行實證探討。調研覆蓋全國東中西部高校共計400名Z世代青年,並結合30餘份深度訪談資料展開分析。結果表明,UP主的文化立場表達具有強烈的可識別性與影響穿透力,信任感成為認同達成的首要機制,互動行為則增強了情緒歸屬與價值共鳴的觸發;不同立場風格(如批判型、陪伴型、宣導型)在路徑效能上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受眾的年齡、性別、平臺使用頻率與媒介素養水準顯著調節該影響機制。研究還發現,Z世代在立場接收中的主動選擇傾向與多元偏好趨勢突出,UP主內容風格與表達方式構成立場傳播的重要放大器。本文嘗試從內容傳播、青年文化認同與數字治理三重維度出發,為理解當代青年媒介認同機制與UP主影響力路徑提供理論建構與實踐支撐。</p> 朱 珂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shfzyj/article/view/247 Thu, 14 Aug 2025 00:00:00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