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教育研究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jyyj zh-TW Thu, 24 Jul 2025 00:00:00 +0800 OJS 3.3.1.0 http://blogs.law.harvard.edu/tech/rss 60 外來子女學校生活中的“隱性排斥”問題研究—以深圳寶安區為樣本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jyyj/article/view/168 <p>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深圳這樣的大型移民城市中,如何保障流動兒童在公共教育體系中的平等權利,已不再只是“入學”的問題,更是“如何在校內被接納”的治理挑戰。本文以深圳寶安區為研究區域,圍繞外來子女在學校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隱性排斥”問題展開實證研究。基於半結構式訪談、非參與觀察與政策文本分析等多來源資料,發現外來子女在課程參與、空間使用、師生互動與同伴交往中普遍面臨文化隔離、情感忽視與制度不友好等非顯性障礙。</p> <p>研究進一步分析了隱性排斥的制度生成機制,指出當前教育制度與城市治理邏輯、校園主流文化機制以及家庭社會資本結構三者之間的交互共謀,共同構成了這一現象的深層基礎。在回應機制方面,研究發現部分學校與教師雖嘗試推行融合教育策略,但受制於制度激勵缺位與資源壓力,難以形成可持續、可複製的治理範式。</p> <p>基於上述發現,本文提出多維度對策建議:包括從制度層面推動資源均衡與入學平權,從學校層面加強教師包容性能力建設與課程文化調整,從社區層面建構社會化教育支持體系。理論上,本文將教育社會排斥理論與文化資本再生產理論相結合,拓展了城市教育不平等研究的分析維度;實踐上,為城市融合型治理與教育公共政策設計提供了經驗支援與路徑參考。</p> 許 婧怡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jyyj/article/view/168 Thu, 24 Jul 2025 00:00:00 +0800 家長群在家校協同中的角色變化與治理邏輯轉向分析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jyyj/article/view/166 <p>隨著數位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微信家長群已成為家庭與學校之間日常溝通的重要平臺,也逐漸演化為家校協同治理的新興場域。本文通過對家長群中家長角色的動態變化進行分析,指出其從“資訊傳遞者”向“協作夥伴”乃至“治理參與者”的躍遷趨勢,並進一步揭示家校關係治理邏輯從“自上而下”向“多元協同”的演變路徑。在此基礎上,文章結合實證資料與案例,梳理出驅動轉向的三大核心機制:數字平臺的高頻互動性、教育焦慮的參與動因、政策制度的治理引導。提出了協同治理落地的四條實踐路徑,包括平臺規範、機制回饋、技術嵌入與文化建構。研究認為,家長群作為微觀治理單元,其本質是教育現代化語境下教育主體結構重組與文化認知重塑的過程,未來應推動更為系統化、智慧化與民主化的家校共治機制。</p> 孙 雨晴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jyyj/article/view/166 Wed, 13 Aug 2025 00:00:00 +0800 四川達州市骨幹教師“縣管校聘”制度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jyyj/article/view/231 <p>本研究以四川達州市骨幹教師為物件,探討“縣管校聘”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對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通過梳理制度政策背景與達州市的實施現狀,結合社會認同理論、角色理論與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構建職業認同的認知、情感與行為三維分析框架。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達州市多所義務教育學校的骨幹教師職業認同水準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縣管校聘”制度在促進師資均衡配置、拓展職業發展空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對教師的崗位穩定性、情感歸屬和行為投入帶來一定衝擊;制度公平感、組織支援感在制度與職業認同之間具有顯著仲介作用,教師個體特徵對制度影響存在調節效應。基於研究結果,本文提出完善制度公平性、強化崗位適應支持、優化職業發展通道、引入人性化調節機制及建立動態評估體系等建議,以期為地方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與教師職業認同提升提供參考。</p> 韦 婉清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jyyj/article/view/231 Wed, 13 Aug 2025 00:00:00 +0800 特崗教師入職三年內教學評估能力發展軌跡的縱向研究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jyyj/article/view/219 <p>隨著教育評價改革的持續推進,教師教學評估能力作為其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成為衡量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的核心指標。特崗教師群體作為我國農村教育師資補充的關鍵力量,其評估能力發展狀況直接影響教育公平與教學品質提升。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於評估能力的靜態測量與培訓效果評估,缺乏對其成長過程的動態呈現與機制解釋。</p> <p>本研究以20位在崗特崗教師為研究物件,採用縱向質性研究方法,連續追蹤其入職三年內的教學評估能力發展軌跡,系統分析能力結構中的評估意識、課堂回饋、學習診斷、教學調整與工具運用等子維度的成長節奏與表現特點。通過深度訪談、課堂觀察與教學文檔分析等資料收集手段,研究構建了教師能力發展的時間—能力二維圖譜,並歸納出三類典型成長路徑:穩步提升型、跳躍突破型與緩慢滯後型。研究進一步剖析了能力發展背後的支援機制與制約因素,發現教師個體反思能力、學校教學文化、培訓系統的針對性以及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等,共同影響其能力發展的速度與方向。</p> <p>研究表明,教學評估能力的成長具有階段性、分化性與情境依賴性,教師發展需在制度、文化與專業支持多維協同下才能實現內化與穩定。基於研究發現,論文提出構建遞進式培訓體系、優化校本教研機制、引導制度激勵調整與強化差異化支持等政策建議,旨在推動特崗教師評估能力向更高水準邁進,為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實踐參考與理論支援。</p> 李 思婕 https://www.brilliance-pub.com/dyjyyj/article/view/219 Thu, 14 Aug 2025 00:00:00 +0800